打印

[书评][罗生门][芥川龙之介]

0
这本罗生门的故事就是这么简单一个故事,意蕴却是越品越长,隐隐有一种日本式的激烈,更多的还是佛家偈语式的那种意境。死去的女人在鱼市做了坏事,死后被人拔头发,老妇拔别人尸体的头发,被抢走衣服,抢走衣服的武士虽然没有交代结局,但也想的出他同样逃不出这样的因果循环,这里面宿命、因果的气息浓的化不开。罗生门常在,打开它的是一个个悲剧的个体,而最终的责任者又是谁呢?

我不同意楼主所谓“解释了依人性联系的关系”,这个说法过于冷酷而僵硬了,罗生门的悲剧是社会在特定时代的悲剧缩影,芸芸众生无人逃得出这个循环,但必须看到它终究是一种非正常的事情,而不是一种常态。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 四更 金币 +5 感谢回复 2009-12-29 14:18

TOP

0
这世上不存在“单枪匹马的正义”,同样也不存在“困窘濒死的高尚”。我承认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死不是一种常态,但在山穷水尽时不择手段以求生存同样不是常态,把人推到阿鼻地狱的边缘考察人性的反应,随之得出人性无常的结论是不公平的,“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一个不知礼节不知廉耻的人可能出于他自身道德的败坏,但对于罗生门里卖鱼女、老妪、武士以至于当时日本社会千千万万挣扎在生死边缘的苦人儿,简单将这些人所作的所有罪恶都归于人性阴暗面的暴露么?当然不是!应当被谴责的是当时那个民不聊生的世道,是无心治世一心擅权的高位者,是冷酷无情的历史规律,而不是人性的无常。

我相信人性在源初之时是善恶俱全的,“恶”的一方面是是动物性本能,不择手段的追求生存、想尽办法拒绝病痛、衰老和死亡;另一方面是人的原罪,傲慢、嫉妒、暴怒、懒惰、贪婪、饕餮、淫邪;这两方面恶在人性中常态存在着。但是“善”呢?正义、宽容、诚实、怜悯、良知、爱……这些东西并非虚无,也不是对恶的纠枉过正,因为人类各个独立发源的不同文明都对这些“善”展现出了相同的追求态度,这种“善”同样是根植于人天性之中的,之于个体固然可能因为不正常的社会环境而蛰伏,但之于人类全体,这些品质是绝对不容置疑的。罗生门的故事展现的是一个特殊的、应当被诅咒的社会环境下,人性中的“善”蛰伏而“恶”伸张,足以警醒,但不必紧张,如此而已。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 凤求凰 金币 +11 精彩回复应该奖励 2010-4-4 21:13

TOP

0

回复 6楼 的帖子

我想要表达的核心意思就是原帖里那句“人与社会和人与人之间依照人性而联系”也就是6楼所说的“人与人之间没有特定的关系,只有人性的需求”,这个说法我不认为是对的,因为这个说法无视了人性中“善”的那一面,“高尚”的那一面。
父母即便在死亡面前也要保护子女而不是考虑自己的生存,这个现象在河姆渡遗址发掘出的一对母子尸骨的姿态就看得出来,在这对母子之间,联系她们的只是人性?当然不,她们之间分明有一种更高层次的关系存在着,这关系叫母爱。
“人与社会之间依照人性而联系”的话,布鲁诺就该在上火刑架前大喊:“我错了!地球才是宇宙的中心!”王莽篡汗以后宁肯被杀也要秉笔直书的史官就该早早妥协;崖山蹈海的陆秀夫早就该向蒙元屈膝;所有因为虔诚而甘心殉道的教徒都该早早抛弃上帝。当然不是这样,人与社会之间也有超越人性的关系存在着,那就是职责与信仰。
人和人之间有着天然的联系,宽容、怜悯、诚实、爱,这是上帝造人之初就给予人的品德,而不仅仅是饿了要相互争食,冷了要相互争衣,寂寞了才相互靠拢,死亡面前不惜同类相残这些所谓“人性的联系”。人和社会之间也有着远远超越人性的联系——职责与信仰。
当然,这个观点可能更多的出自于西方基督教文明的理念,但“人性”这个问题本来也是西方文明范畴的东西,我只好从这个角度来论述。

其实出自我最初对《罗生门》的读后感,我所感到的无关“人性”,只是痛苦和寂灭。佛家讲的是因果、夙缘,要看透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五阴盛,然后寂灭一切欲望归于涅槃。死去的女人在鱼市做了坏事,死后被人拔头发,老妇拔别人尸体的头发,被抢走衣服,抢走衣服的武士虽然没有交代结局,但也想的出他同样逃不出这样的因果循环,这里面宿命、因果的气息浓的化不开,生命就在这种痛苦的循环中无休止的被煎熬,更让人感到痛苦的是,卖鱼女、老妪、武士的痛苦并非来自贪婪的奢求,只是最最起码的对自己生命的一点渴爱而已,这就更彰显了这种痛苦的无法避免……也许这就是日本文学审美里所谓的“物哀”之情吧……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 凤求凰 金币 +11 精彩回帖,红包 2010-4-4 21:15

TOP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4-7-19 1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