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书评][罗生门][芥川龙之介]

0

[书评][罗生门][芥川龙之介]

[小说][罗生门][芥川龙之介]

介绍:
  京都早就是兵荒马乱了,正应了那一句,“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啊。
  
  萧瑟的风席卷这旷野,周围再没有别人。家将在罗生门下四处张望着,心下也在寻思着。主人早就走了,他只好留在这里,等到雨停了。家将边想边寻思要么饿死,要么就跟一个强盗一样,去抢别人的东西。他猛然摇了摇头,否定了自己这个被认定是邪恶的想法。
  
  回到了门楼了去。遍地只是死人而已,家将扫视着地下的人,蓦地里突然看见了一个人,蹲在哪里。大喝一声。原来是一个老妇人正在拔着死人的头发,家将自己心中也觉得恶心,怎么会有人做这么恶心的事情呢?于是就揪住那个老妇人,问她为什么要干这种事情。老妇人看其凶神恶煞,只好解释说这个死人生前也不是好人,我拔她的头发也是做一些好事,另一方面维持生计,不要饿死而已。家将好像突然明白了什么……一把剥掉了老妇人的衣服,跑掉了,留下了站在风中瑟瑟发抖的一位老人……

评书:

  一个要生存的人的心路历程,一段和自己博弈的胜负棋局。答案否定了我们人心中那一时光明的想法,因为很多的错误只是一念之差。我们不能称之为错,或许本身就是我们人性的劣根而已。家将人性的转变不仅仅是看到了其他人的动作,而是进行了一种自我的价值观的改变,彻底的否定了自己之前的想法,这即使成为顿悟,也未尝不可,只不过这种顿悟,在一种特殊的情况,特殊的背景下,凸显出人物的一种深存内心的邪恶。

  我们大家都说,不管是谁,内心中都有那么一点邪恶的念头,然而三字经中却说人性本善。于是我们开始思考,人是不是性本善。也许是因为旁边所有人都善,“我”自然善,抑或着更善,然而当我们都觉得这些已经比不上另外一件事物重要的时候,人们也就丧失了在特殊情况下获得的善。

  我们假设世界上没有国家,只是成堆的人。有谁会估计一个人的生死?和一个动物一样的存活在世界上,遵循的无不是弱肉强食的一个生物界的规则。而在罗生门的背景下,法律和社会已经处在一种不健全和崩溃的状态,那么人性的崩溃,不,只是另一面的显露,这个时候就会变得越发的强烈了。

  罗生门实际上也解释了一种人与社会和人与人之间依照人性而联系的一种关系。黑暗不是不存在,而是那个时候应该存在,而有些时候不应该存在,这些都是依据人的思想来界定的,所以说为什么只是一念之差,为什么是瞬间的顿悟。这是一种原始社会的回归,也是一种人性的回归和解放。我们无时无刻不在压抑自己,去遵守所有以前或者是一直恪守的原则,然而在历史或者在一种情况下,这种原则似乎完全没有立足点。

  罗生门在佛家中的意思就是“地狱之门”。是被人类亲手封印而后打开的门。永远是虚幻的,可又是存在的。家将究竟是从中逃了出来还是进了去?也许没人会知道。虽然它的名字是地狱,一种隐喻却在其中若隐若现。

  人性是开始,也是结束。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 四更 金币 +40 你的简介很武侠风格 2009-11-5 15:21
  • 四更 原创 +1 你的简介很武侠风格 2009-11-5 15:21

TOP

0
这本罗生门的故事就是这么简单一个故事,意蕴却是越品越长,隐隐有一种日本式的激烈,更多的还是佛家偈语式的那种意境。死去的女人在鱼市做了坏事,死后被人拔头发,老妇拔别人尸体的头发,被抢走衣服,抢走衣服的武士虽然没有交代结局,但也想的出他同样逃不出这样的因果循环,这里面宿命、因果的气息浓的化不开。罗生门常在,打开它的是一个个悲剧的个体,而最终的责任者又是谁呢?

我不同意楼主所谓“解释了依人性联系的关系”,这个说法过于冷酷而僵硬了,罗生门的悲剧是社会在特定时代的悲剧缩影,芸芸众生无人逃得出这个循环,但必须看到它终究是一种非正常的事情,而不是一种常态。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 四更 金币 +5 感谢回复 2009-12-29 14:18

TOP

0

回复 2楼 的帖子

人性无常。

然而在生存面前,有些人则完完全全剩下了本能和残存的意识。在《犯罪心理》中,一个试验,3个女孩被绑架,罪犯要求只有2个可以活着出来。那么另外一个死了,被其他两个女孩杀了。这是不是悲剧?和罗生门一样的悲剧,在死亡面前,任何人都不得选择,或者被迫选择。
人的本能会在危机时刻爆发,这本身就是人性,这本身就是常态,如果把他看成非常态,不正常,这已经背离的人性恶会在危机自身的时候显露的一面。

我可以举例说明超过85%的人会选择维护自己的利益。夺取妇人的衣服理所应当是为了生存,这本身就很正常,而并非不正常。在危机情况下,生存的本能显露出了作为动物残留的意识。如果老妇人不是“老”,她说不定也要抢这个家丁。人们互相争斗……这就是人性。这就是常态,俺也不同意楼上说这一点不正常。在平常中不正常,但是在特定的情况下,譬如危机生命,我敢说80%的人会这么做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 凤求凰 金币 +11 你应该多写写,你的文笔很好尤其是在情节构 ... 2010-4-4 21:13

TOP

0
罗生门的故事 人性百态什么人都有啊
这是不是悲剧?和罗生门一样的悲剧

TOP

0
这世上不存在“单枪匹马的正义”,同样也不存在“困窘濒死的高尚”。我承认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死不是一种常态,但在山穷水尽时不择手段以求生存同样不是常态,把人推到阿鼻地狱的边缘考察人性的反应,随之得出人性无常的结论是不公平的,“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一个不知礼节不知廉耻的人可能出于他自身道德的败坏,但对于罗生门里卖鱼女、老妪、武士以至于当时日本社会千千万万挣扎在生死边缘的苦人儿,简单将这些人所作的所有罪恶都归于人性阴暗面的暴露么?当然不是!应当被谴责的是当时那个民不聊生的世道,是无心治世一心擅权的高位者,是冷酷无情的历史规律,而不是人性的无常。

我相信人性在源初之时是善恶俱全的,“恶”的一方面是是动物性本能,不择手段的追求生存、想尽办法拒绝病痛、衰老和死亡;另一方面是人的原罪,傲慢、嫉妒、暴怒、懒惰、贪婪、饕餮、淫邪;这两方面恶在人性中常态存在着。但是“善”呢?正义、宽容、诚实、怜悯、良知、爱……这些东西并非虚无,也不是对恶的纠枉过正,因为人类各个独立发源的不同文明都对这些“善”展现出了相同的追求态度,这种“善”同样是根植于人天性之中的,之于个体固然可能因为不正常的社会环境而蛰伏,但之于人类全体,这些品质是绝对不容置疑的。罗生门的故事展现的是一个特殊的、应当被诅咒的社会环境下,人性中的“善”蛰伏而“恶”伸张,足以警醒,但不必紧张,如此而已。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 凤求凰 金币 +11 精彩回复应该奖励 2010-4-4 21:13

TOP

0

回复 5楼 的帖子

这是正是我的前提,在生存面前。

我从来没有说黑暗每时每刻都存在,但是他会在特定的时刻出现。如果你仔细看了我的文章,你应该能发现这句话。

如果统治者不好,导致了普遍生活不好。可是如何解释吃不饱饭就会犯罪率上升?在平常社会中,如果生活的好,谁需要去抢劫?所以说在生存面前,大家才会去抢劫,人性才会逐渐被兽性取代。根据科学的证明,一旦人缺少食物和水,他的大脑活动频率降低,最终使得他只能按照潜意识行事本能。表现出的就是人性的另一面,潜意识里边留下来的生存欲望。你说的应该谴责政府是另外一个问题,政府是要谴责。但是用什么解释经济不好人们就去抢劫?政府没有强迫他们去抢劫。为什么他们不自觉的遵守法律?唯一答案就是吃不饱,要生存他就要抢别人的活下来!

另外你对文本有误解。我承认人性有善的一面,但是请你看看罗生门的文本,请问他是要为了给你突出“善”吗?我现在跟你讨论文本问题,不想被你根本不打边界的问题扯的很远。

人和人之间本身没有特定的关系,只是人性的需求。寂寞,要找人陪。失落,要被人安慰。缺少了就要向人索取,向人索取就要讨好别人,讨好别人就要情人吃饭。要生存,就要抢夺。这就是为什么罗生门解释了这种关系,可以漠视别人生死,因为自己要生存。

本身人性是没有完整的定义的,他就是人类普遍的特性,所以叫人性。如果人没有了人性,那就跟动物一样。正是有了人性,人类社会才会变得很复杂,情感阴谋交织。

罗生门开始的时候是表现了家将的情感和正义的思想,后来在看到了老妇人的所为之后家将本身也开始有了阴谋邪念。

正所谓“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怎么看是关键,同不同意是次要的。因为根本没有谁对谁错,这是为什么我对你的言论从根本上持怀疑态度。

[ 本帖最后由 刌云剒月 于 2010-1-17 20:10 编辑 ]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 凤求凰 金币 +11 人性的善恶,只有在突发事件关系到利益的时 ... 2010-4-4 21:14

TOP

0

回复 6楼 的帖子

我想要表达的核心意思就是原帖里那句“人与社会和人与人之间依照人性而联系”也就是6楼所说的“人与人之间没有特定的关系,只有人性的需求”,这个说法我不认为是对的,因为这个说法无视了人性中“善”的那一面,“高尚”的那一面。
父母即便在死亡面前也要保护子女而不是考虑自己的生存,这个现象在河姆渡遗址发掘出的一对母子尸骨的姿态就看得出来,在这对母子之间,联系她们的只是人性?当然不,她们之间分明有一种更高层次的关系存在着,这关系叫母爱。
“人与社会之间依照人性而联系”的话,布鲁诺就该在上火刑架前大喊:“我错了!地球才是宇宙的中心!”王莽篡汗以后宁肯被杀也要秉笔直书的史官就该早早妥协;崖山蹈海的陆秀夫早就该向蒙元屈膝;所有因为虔诚而甘心殉道的教徒都该早早抛弃上帝。当然不是这样,人与社会之间也有超越人性的关系存在着,那就是职责与信仰。
人和人之间有着天然的联系,宽容、怜悯、诚实、爱,这是上帝造人之初就给予人的品德,而不仅仅是饿了要相互争食,冷了要相互争衣,寂寞了才相互靠拢,死亡面前不惜同类相残这些所谓“人性的联系”。人和社会之间也有着远远超越人性的联系——职责与信仰。
当然,这个观点可能更多的出自于西方基督教文明的理念,但“人性”这个问题本来也是西方文明范畴的东西,我只好从这个角度来论述。

其实出自我最初对《罗生门》的读后感,我所感到的无关“人性”,只是痛苦和寂灭。佛家讲的是因果、夙缘,要看透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五阴盛,然后寂灭一切欲望归于涅槃。死去的女人在鱼市做了坏事,死后被人拔头发,老妇拔别人尸体的头发,被抢走衣服,抢走衣服的武士虽然没有交代结局,但也想的出他同样逃不出这样的因果循环,这里面宿命、因果的气息浓的化不开,生命就在这种痛苦的循环中无休止的被煎熬,更让人感到痛苦的是,卖鱼女、老妪、武士的痛苦并非来自贪婪的奢求,只是最最起码的对自己生命的一点渴爱而已,这就更彰显了这种痛苦的无法避免……也许这就是日本文学审美里所谓的“物哀”之情吧……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 凤求凰 金币 +11 精彩回帖,红包 2010-4-4 21:15

TOP

0
盲目地反对道德的人,是缺乏经济观念。盲目地屈从道德的人,不是胆怯就是懒汉
----芥川龙之介
              他的一些警语一针见血

TOP

0
各位大大思想都很很得有深度啊,见解多不凡啊

TOP

0
这是个很有影响的小说,在日本和世界上比较出名的

TOP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4-7-8 20:02